有这样一所学校,致力于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而不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当我们把对人的关注和尊重作为一切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时,学生才能以“每一位”的方式进入我们的心中。
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的担当是追求分数以外更重要的东西,他们把成绩看作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自然结果,把成长看作教育过程的终极追求,更致力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她就是开办不到一年的亦庄实验中学,他们就是年轻而卓越的亦中教师团队。 北京亦庄实验中学,秉承十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在亦庄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新春伊始,亦中首届春季教育年会就吸引了来自北京各区的教师、领导前来参加,共同研讨。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唤醒每一位孩子的潜能,启动学生的内动力,这是亦中的教育使命,也是亦中的教育价值观。
年会开始,由我校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的负责人、特级教师杨宏丽做了亦中课程体系的介绍,虽然亦中学校是全新的,但亦中的育人模式和课程设计传承了十一学校多年的教改成果,而这一切,都是从课程改革入手。以国家课程校本化设计为中心,以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为支撑,实行“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亦中走到了前列。
亦中教师团队经过十一学校的常年浸泡,不断地学习、思考、沉淀,在短短一学期的时间,夯实了多项研发、提升了学习品质。课程是学校的产品,将国家标准课程进行校本化的改造,把简单的课本做出不简单的深度、宽度和厚度,需要老师们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勤勉的工作作风。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而不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
事实上,除了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上的分层、分类,亦中老师在每一学期、每一堂课、每一位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无不渗透着分层、分类的教育思想和施教能力。年会上老师们的精彩分享,也让远道而来的老师们互鉴互动、众筹思想:英语组老师王少华年会分享的主题是“为学生成长搭建脚手架”,这也是贯穿所有学科的一个指导思路,强调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阶梯培养和方法搭建。
语文组老师赵宇菲,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各性化的作业及评价方式,分层任务单的设计与应用贯穿教学始终,给予了学生方法性指导和过程性评价。
物理老师王志芳在教学上实施个别化教育,“拢住”学生的心,通过个性化的“面批” 、个别化的“小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的思维能力。油画老师易飞男,根据学生的多元需求、给予了油画学习方法指导的多种路径,让不同基础和兴趣的学生慢慢爱上了油画,在学期末的油画展上,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孩子们就呈现出了许多令人欣喜的作品。
给予学生针对性、个性化的教学指导,是亦中老师的教育目标,地理老师刘艳,带着课题去旅游,游学课程的个别化设计不仅让游学的实践性得以加强,还实现了游学的个性化定制,并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状态和学习类型做了详尽的分析和调研。教授数学的刘欢老师,本次年会的分享主题是——数学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而设计,在她的教学中,明确学习目标,建构学习链条,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帮助每一位学生真正落实好知识点。还有体育老师银雪麟的激流“泳”进,体育学科的分级评价与激励,都体现了亦中“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绝不只是口号,而是落实在了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堂的行动中。
从被动灌输到自主建构,教师角色被重新定义
在今年的教育年会上,另一个被广泛提及的关键词是“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老师们的课堂不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服务。而这,首先基于学生学情的判断,更是让自己接受走出“舒适区”走向“深水区”的挑战。
地理老师常晟的年会分享主题是——地理课程的改变从遇见未知开始。在他的教学教研里,未来老师的角色更像一个图书管理员,传统教师的角色终将过时,并被“学习促进者”这一角色所替代。图书管理员不必是专家,不需要通读每一本书,但是他知道内容在哪里,是否可用,怎么找到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管道,比管道中的内容更为重要。
同样的蜕变与创新也在历史老师王冉冉身上经历,当她发现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自己擅长的授课方式还不能达到让自己满意的课堂效果时,她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走向深水区。创设情境、设定目标、提出有挑战的问题,给学生资源包,把教案变成学案,把老师讲授变成学生小组探究,王老师实现了历史课堂的全新尝试。
老师们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也用不同方式挑战着自己的课堂:英语老师姜佳玲运用“共情”的方法,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李璐老师动起来的商学课,借助4项工具把课堂气氛调动了起来,而她对教师身份的重新定位,也让她回归教师的真实本性——与学生共同学习成长。在自主学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变成了工具设计师,而工具的设计不仅要链接到学习目标,还要链接到学生的未来
亦中的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这样的定位会让很多老师不得不改自己惯性的教学模式,即便是一些课上得很精彩的老师也不例外。有些老师多年来被认为教学出色、学生喜欢、教学质量也高,但是如果换个价值来判断,就会提出另一个问题:当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没人教他的时候,如何工作?如何学习?当我们不再围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转,而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方法、寻找路径、激发学生内动力的时候,老师又应该怎样改变自己的课堂呢?通过将课程标准分级分解、再配以相应的自学检测和诊断题库,给学生抓得住的“拐杖”,让学生自主学习时心中有数,课堂自然变成了学生自查、练习、讨论的自主学习了,这个时候,老师成为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陪伴者和守护者,教师的角色被重新定义。
让课堂成为学生与教师、资源和环境互动的舞台
走出路径依赖、创新课堂教学,也是本次年会的一个交流重点。十一学校和亦中的行动纲要明确指出:“课堂改变,学生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亦中学科教室的建设,使资源和学生直接对接,课堂效率和学习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与此同时,老师对教室、资源的运用、对教学形态的创新,也让学科教室的使用价值最大化。
王菁菁老师的年会分享题目是——在“打怪通关”中爱上政治课,她以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初中政治课程如何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探索。政治学习有时会让学生们感到枯燥,但王老师通过基于时事或相关学习资源的比较、扩展,利用网络、电影、竞赛、演讲等形式,引领学生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深化和加工。通过反馈型、展示型、竞赛型、探究型等不同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探索,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改变了课堂组织形态。
每一个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都有一些妙招,王婷老师利用读本这个“第二教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学生反复阅读、建立联系、理解知识点,自主建构了学科知识,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锤炼。在王婷看来,教给学生知识是一时的,教给他们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才会受益终身。
物理老师景繁凡,从为了学科到为了学生,构建了不过分依赖数学的物理学科知识框架,设计出更易于初一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利用实验室空间,让实验随时随地发生,用学科自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把学科教室的优势和资源最大化。
作为教授服装设计的吕路老师,她的学科教室也是展示舞台,平时学生们在这里学习、制作、设计,需要时也可随时变身为T台,舞台、灯光、音响、走秀……在吕老师的教学理念里,服装设计是技术与创意的结合,是设计思维和制作形式的相互体现,技术是方法、是手段,是实践过程中通向创意的途径,而学习服装设计的思维方式是除去“技术”以外的其它收获,可能比“技术”本身更重要。
教育年会上,各科老师和教职工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主动发现、自主探究,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形成经验、健全制度,在每一天的工作中践行、完善、优化。陈龙老师的“晚自习工作软着路”,刘海源老师的“规范服务、精准管理”等,也都是非常有实操意义的经验分享。这也体现了我们的管理文化——让每一位教职人员都是自己的CEO。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健全的人,今天我们强调核心素养的学科教育改革,或许侧重点也不在内容上,而是教育方式上。 教育就是要遵循孩子的个性发展,顺着孩子的天性,确定个性化的成长目标,给予适时的营养。
本届亦中春季教育年会,亦中老师的经验分享也让前来学习交流的其他老师受益匪浅,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们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更看到了老师们把理想变成现实的教学途径和价值选择。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承担者,发现自己、成为自己,这是我们的年会主题,更是我们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