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兴区中学语文教育研讨活动在北京市亦庄实验中学召开。来自全区39所学校的224名初中语文教师参加了活动。此次活动围绕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展开,旨在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推进大兴区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近一个小时的参观过程中,老师们分7个小组,在引导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亦庄实验中学的校区。在课堂观摩过程中,老师们第一次近距离感受了走班制的教学模式。教室外走廊上丰富多彩的成果展示和极具个性化的宣传设计,是老师同学们的智慧结晶。参加活动的老师们也悄悄走进每个课堂,聆听了任课教师各具风采的课堂教学。
学科教室是十一学校的首创,在亦中新学校的创建中更是得到了极致的呈现,从创建这个学校开时,在设计之初,建设者们就充分考量了各学科教室的硬件配备和设计匹配。老师们参观了初一年级的各学科教室, 深受感染。教室就是办公室,任课教师倾心投入,学生们积极参与,教育理念的改变带来了教育模式的变革,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真正的自由呼吸。
观摩了学校和学科教室,老师们走进了亦馨剧场,聆听了三场精彩的报告。亦庄实验中学行政项目负责人常晟老师做了《为学生素养提升而设计的课程资源》报告,对亦庄实验中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规模,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详细的解读。
亦中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杨宏丽老师做了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程设计》的报告。亦庄实验中学作为十一学校的分校,传承了十一学校的教育理念,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而这一切的基础,是以“顶天立地”的课程体系做支撑。“天”是国家的课程标准,“地”是学校自身的学情和基于学情做出的分层、分类“校本化”设计。无论十一还是亦中,教育教学质量都要既能经得起国家课程标准、应试升学的检验,更要培养一个完整的、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核心学科素养的人。基于此,杨老师就亦中语文学科的课程设计、具体落实方法以及未来课程的发展规划,做了精彩的讲解和分析。
年轻教师赵宇菲老师在杨老师报告之后,也做了《分层语文课程的实践探索》的报告分享。赵老师就“分层实践课程”从“内容上要搭建适切的脚手架”、“形式上要尝试平面学习的立体化”、“评价上要彰显不同生命的精彩”三个方面对分层教学做了细致的讲解并辅以生动的案例。语文教学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扎实的学科体系、科学的教案分类和落地的方法指导才能让孩子的语文学习有章可循。这一点,赵老师作为年轻教师的代表,向我们展示了亦中年轻老师们的思想智慧和接地气儿的教学方式。
课程是学校的产品,也是每个教师自己的产品。将国家标准课程进行校本化的改造,把简单的课本做出不简单的深度、宽度和厚度,需要老师们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勤勉的工作作风。这一点,亦中的老师们做到了,也将一直做下去。
最后,大兴区进修学校语文资深教研员李学栋老师也对此次活动做了精彩的点评。李老师用三个关键词“分享、共勉、感谢”来贯穿自己的点评内容,强调更新理念首先要更新职业理念,打破固有的想法。李老师指出,老师们要借助大兴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而孩子的进步就是对教师教育教学最大的肯定。
传统的教育体制,我们擅长的是把学生都教育成一样的人,而亦中要用这样一个课程形态,确保学生在学校里有良好的成长生态,让每个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凸显自己的特点。当学生有明确的成长方向和阶梯动力,教学才会充满活力。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新的教育形式下 ,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日新月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适应形势,不断学习,从整体水平上来提升自己,为学生们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